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空战之王 > 一百零三 重轰落叶飘(求月票推荐票)

一百零三 重轰落叶飘(求月票推荐票)(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周至寒暗说穿越者的运气就是好,想什么就来什么。

老鹰和鸽子来的真及时。

周至寒向前推节流阀给大油门,操纵杆前推,左压杆,重轰,在空中画出一个C形弧线后,改出,向快速接近的两团黑影左侧扑去。

“唔哦!”

地面上的所有人几乎同时发出赞叹声,这个C形转弯机动,做的一点也不像是重型轰炸机,就像一只轻盈的羽燕,动作十分优美。

这就是差距!

地面上所有飞行员几乎心里同时在暗暗赞叹,这一个转弯实在是太漂亮了,改出的时机也把握的恰到好处。

高材生是想干嘛?

地面上和飞机上的人赞叹之余又同时疑惑。

“总指挥,前面一只大鹰在捕捉一只鸽子,咱们现在就飞到它们的身后,击落它们!”

周至寒对周至柔说道。

“大鹰?鸽子?”

周至柔问道,然后坐在机舱里四处寻找,什么也没看见,便伸手拿过导航员用的望远镜。

另外三名机组人员,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四处寻找。

“机头185度方向,有一只大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我们现在过去击落它们。现在是最好的实战练兵时机。

机枪手准备,我飞过去,你们用机枪干掉它们。”

马丁139CW重轰就像一只浑身长满深绿色羽毛猛禽,从6000米的高空快速向前俯冲,速度推到极致,留下两道浓烟在白云上,久久不散,十分壮观。

周志柔连忙向机头185度方位看去,这时候他才从望远镜里看见,有两个黑点,在离地3000米高度,快速向这边接近。

果然是一只大鹰和一只鸽子,周至柔暗暗称赞周至寒的眼力非常人能及,没有望远镜就能看的这么远。

这目力。

太惊人!

此时,前置机枪手也看到了飞鸟,他立刻兴奋起来,放下望远镜,打开机载机炮的保险,双手抱住。

机炮柄上系着一根弹力绳,挂在舱顶,随着飞行带来的轻微颠簸,上下微微颤动。

机枪手摘下护目镜,抱着机炮,先瞄准练习目标。

这种机会太难得了。

以前都是打体积大,速度慢,由教练机拖的红色带子,今天可以在空中打飞鸟,机会太难得,数年难遇一次。

由于二战时候的飞机飞行缓慢,很少出现飞机和飞鸟相撞的事件,中国飞行员的飞行时间更少,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驾驶飞机和飞鸟相撞过。

此时的科学,还没有揭开,飞鸟是因为计算不出飞机的速度才会和飞机相撞。

在飞行中,飞鸟知道该如何躲避飞机,但它们无法判断出飞机的速度,所以才会和飞机相撞。

这就像人站在铁轨上,看着从远处直直开过来的列车,你根本判断不出列车的速度是多少,何时会撞上自己。

当然,飞鸟的智商和人类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地面上的人们听高材生说空中出现飞鸟,也来不及想真巧,于是纷纷举着望远镜,从地面上朝飞机前方185度角方位看去。

果然,几千米外,一只大鹰追赶鸽子越飞越近。

大鹰速度明显快于鸽子,几次伸出利爪,都被鸽子利用突然头下尾上急坠,以牺牲高度换取速度的逃命方法躲避开。

一个是空中捕手,一个是空中战略家,鸽子不断降低高度,赢取速度,让老鹰一时难以得逞。

马丁139重轰从两只飞鸟的左侧一百米外的四千五百米上空弧线飞过,然后一个180度倒飞后迅速向右下方180度翻滚改出,出现在飞鸟身后右侧11点的位置。

刚才,周至寒是在机场上空盘旋的,当见到飞鸟后,节流阀推到底,极速向西南方向俯冲过去,等重轰和两只飞鸟错开飞到飞鸟身后,他接连做了两个180度的回旋、改出机动,瞬间就占据了两只飞鸟的后置跟踪位置,跟着飞鸟,朝机场上空飞来。

“乖乖!”

毛邦初不由自主地喃喃说道,“这连续两个180度回旋、改出,我这辈子怕是都做不到。”

高志航激动的差点跳了起来,双发单翼的重轰能飞出比战斗机还要轻盈的机动,估计整个中国也就只有这位高材生能够做到了。

所有观摩者都是常年和飞机打交道,即便不会驾机飞行的几个人,也是飞机行家,一个个对高材生赞叹不已:

“高材生就是高材生,怪不得人家能够提前毕业,怪不得能够成为伦道夫空军学校校长的得意门徒。比不上,比不了,真是没法比!”

看着空中令人血脉高涨的重轰,张慕飞忽然心中一动,昨天他对战那架日本人的九五式水上侦察机时,速度缓慢而笨重的侦察机当时也一连做出了这两个180度回飞、改出的机动,一瞬间,就把p26战斗机好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全部化解。

昨天掩护09号机回到笕桥航空学校,张慕飞就把那架九五式水上侦察机做出的各种机动拿出来和所有教官讨论,当他说道这一连两个180度徊旋、改出机动时,所有的教官都沉默了,包括飞行总顾问克莱尔·李·谢诺尔特也没出声。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混在洪武当咸鱼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美国农业不发达,需要金坷垃穿进语文书,从刺猹开始诸天大明联盟谍影凌云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堡宗别闹大明1805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
返回顶部